【醫學新知】運動保健,心身都健康

2024-08-06
分享

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   楊榮森

許多骨關節炎病人也許因為病人發生劇烈疼痛而常被診斷為憂鬱症,即便醫療進步許多,也有藥物和手術改善病人的症狀,但長年病痛造成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沈重負擔,引起憂鬱症等心理疾病,對家人、社會和醫療經濟都會帶來巨大負面後果。

探討骨關節炎病人的身心症狀時,統合分析顯示,疼痛越劇烈者,其憂鬱症的嚴重性越高,兩者之間呈中度正相關,尤其當關節炎病人持續出現疼痛時,更可能引起憂鬱症或加重病情,而當憂鬱症加重後,骨關節炎病人會對其病情感到悲觀無望,更加重疼痛的感覺,形成惡性循環;有些病人甚至於因為嚴重疼痛和長期的憂鬱症,引發自殺念頭,因此及早中斷這種惡性循環,對改善病情預後,具有重大意義。

治療骨關節炎病人的疼痛,可使用止痛藥、輔具、物理治療和手術等,來改善症狀,治療憂鬱症病人的症狀時,可處方藥物來獲得改善,但是這兩種疾病可能長期存在,且相互影響,臨床上不宜長期依賴藥物,必須採用較實際的保健方式比較合適;研究發現,疼痛是連結關節炎和憂鬱症的重要關鍵,如果可以使用保健方式來改善疼痛,也許可同時改善關節炎和憂鬱症的病情,尤其是輕度或中度憂鬱症邊緣的病人,在改善病情後,會增加信心。

在諸多保健選項中,體力活動最為合適,經由運動達到能量消耗的目標,同時可改善生理功能和減輕發炎,得到欣慰感。研究顯示,讓關節炎病人持續維持適量體力活動,可有效減輕慢性疼痛和憂鬱症;在臨床實務中,有些關節炎病人非常擔心運動帶來更多疼痛,成為從事運動的阻力,有些嚴重憂鬱症病人,也常有身體活動的心理障礙,甚至質疑身體活動的益處,因此臨床上須能尋找出合適的對象,才能幫助確定適當的醫療計劃,制定具針對性的方法,達成目標。

在2024年7月的PLOS Glob Public Health期刊中,澳洲學者發表一項橫斷面研究,依病人的疼痛分為低、中、高組,再探討身體活動量對與憂鬱症癥狀相關性的差異。該研究招募共552名澳洲骨關節炎病人,54.7%為女性,平均年齡為62.6歲,最常見部位為膝關節(44.0%),其次是髖關節(15.5%)、肩關節(14.4%)和足部(13.0%),9%有多處關節炎。

在全部受試者中,33.9%具有中度以上的憂鬱症,18.8%為重度憂鬱症。在體力活動方面,參與者報告每周進行的身體活動量平均值為5.19小時(標準差6.5小時),47.8%受試者的活動量為活躍級,36.9%為活動不足級,15.4%為靜態級;受試者報告的平均疼痛水準為27.70(標準差為8.6)(範圍為0-40)。

校正相關干擾因子的分析結果顯示,體力活動量較大的病人,較少發生憂鬱症的癥狀,疼痛程度也較輕,具有統計意義。其次,疼痛程度較高的病人,會出現較多的抑鬱癥狀。疼痛程度越嚴重的病人,若能從事較大量體力活動量者,降低憂鬱症評分的效果更為明顯,即疼痛越劇烈的病人,可以從體力活動中,得到最明顯改善憂鬱症的益處,顯示參與身體活動對促進骨相關節炎患者心理健康的潛在功效;但疼痛程度較輕微的病人,其體力活動量和憂鬱症評分之間,則無顯著相關性。

此項結果顯示,體力活量動與憂鬱症癥狀之間的負相關,會受到疼痛程度的影響,統合分析顯示,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和身心運動,都可能是減輕髖關節和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的疼痛,本研究進一步證實,對罹患憂鬱症的關節炎病人來說,運動也可達到心理紓壓的效果。但應克服骨關節炎病人參與身體活動時的障礙,鼓勵病人選擇適用的運動方式,配合整體醫療保健方法,才能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