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統計,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主要有七類:食品未適當保存、生食和熟食交叉污染、食品加熱不足、食品調理器具未清潔乾淨、調製後食品放置時間過長、烹飪人員衛生習慣不佳,以及水源受到污染。
亞東醫院張庭瑜營養師建議,民眾應遵守食藥署提出的「五要原則」,包括:「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澈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在處理食材方面,不僅要確保食材新鮮,也要注意用水的清潔程度;將生鮮食材帶回家後應儘速放入冰箱冷藏,同時準備多組砧板和刀具等器具,以避免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在調理食品前,務必洗淨雙手,若有傷口應先進行包紮並戴上手套。
至於食物保存,張庭瑜營養師指出,溫度介於7-60℃間是細菌迅速繁殖的危險溫度帶。因此,在加熱時應確保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以上,低溫儲存時應保持低於7℃,烹調後的食品溫度應保持在60℃以上。因此,食品不宜在室溫下存放過久,烹調後應盡快食用完畢,若有未食用完的食物,也應盡快放入冰箱冷藏,並在食用前進行完全復熱。
許多民眾認為,「只要將沒吃完的食物全部放進冰箱就安全了」,然而,冰箱的功能僅是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並不具有殺菌功能。因此,經常有人將食物放到過期壞掉。針對此觀念,張庭瑜營養師提供冰箱保存食物小秘訣:
1.冰箱只放6-7分滿:冰箱內物品要有間隔,存放食品避免遮擋出風口、放置空間不超過7分滿,冷氣才能有效循環,以利食材確實冷卻。
2.生熟食品分區放置,並標示有效或購買日期:冰箱內的食物應妥善密封,並按照生熟食品分區存放,可減少交叉污染的風險;標示有效期或購買日期,保持先進先出的原則,以確保食物的新鮮度。
3.定期確認冰箱溫度:確保冷藏室的溫度維持在攝氏0-7度,冷凍室的溫度則維持在攝氏零下18度以下。
4.未吃完的熟食應盡速冷藏:避免將食物「放涼後再放入冰箱冷藏」,容易讓食物降至危險的溫度帶(7-60℃),造成細菌滋生。建議將熟食降溫至約60℃(微熱但不燙的溫度)後,即可放入冰箱冷藏。若製備的份量太多難以一次食用完畢,建議分裝後冷凍,並只將需要的份量進行復熱,避免重複加熱再冷凍。
最後,張庭瑜營養師提醒,若家中有腸胃道症狀或受到諾羅病毒感染的家人,應避免調理食物,以免造成家中病毒性腸胃炎的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