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新知】新興中的脆弱性骨折

2024-07-02
分享

臺大醫學院骨折教授    楊榮森

全世界人口老化,年長人口快速增多,113年第24週內政部統計處報告指出,112 年 6 月底 65 歲以上長者 419 萬人,其中獨居占 23.3%,罹患慢性病的病人數目與日俱增,其中退化性關節炎早已成為年長者的骨骼肌肉系統健康大敵,常發生於膝關節、髖關節、脊椎等部位,依健保署統計資料估計,台灣平均每年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數目約超過2.5萬~3萬人次,且越來越多,顯示著照顧年長者的健康,是刻不容緩的重要挑戰。

在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發生股骨人工關節周圍骨折時,常常需要再次手術,才能改善人工關節的不穩定性,恢復功能;目前人工關節周圍骨折病人數目快速增加,已成為此類病人再次入院和手術的最常見原因之一,且經常和死亡率增加有關,帶來重大的醫療挑戰和經濟負擔。

全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時,約為0.23%-3.6%在術中發生股骨人工關節周圍骨折,術後發生率約為 0.4%-3.5%,再次置換手術的發生率更高,術中為 6%-21%,術後發生率為 2.1%-24%,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股骨人工關節周圍骨折發生率相似。

一項英國的全國性的觀察性研究顯示,14.4%患者出院後未能回家,住院總死亡率為4.3%,30天總死亡率為3.3%。因為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數增多、壽命延長、高齡族仍持續維持較高重活動、再置換關節置換術的比例不斷提高,估計未來 30 年內,人工關節周圍骨折的發生率每十年會增高 4.6%,令人擔心成為新興中的脆弱性骨折。

根據美國關節置換登記處(American Joint Replacement Registry)報告,引起此類股骨骨折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長者、人工關節置換採用非骨水泥股骨固定方式、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病史等。

在2024年4月的J Arthroplasty期刊中,美國學者發表美國髖關節及膝關節外科醫師協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Hip and Knee Surgeons,AAHKS)在2023年年會的總結報告指出,人工關節周圍骨折發生率持續增高,骨科醫師必須準備好應對這一具有挑戰性的併發症,要防範的預防策略包括提高警覺,術前評估人工關節的鬆動程度、手術時不可偏好微創手術,必要時要有良好的手術野、輕巧的手術復位技術等,都很重要。

因此,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後,需要終生照護人工關節周圍的骨骼健康,才可避免人工關節周圍骨折,及早偵查和管理脆性骨折的危險因素,落實跌倒預防計劃,都對維持人工關節周圍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另有研究指出,抗骨鬆藥物可減少人工關節周圍骨流失,並降低人工關節周圍骨折風險,在經過評估之後,應配合使用,唯需一併考量成本效益,以取得臨床療效和經濟可行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