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或藝術?

2023-11-21
分享

近來各大學都在開<通識教育>的課程,醫學院也倡導多提供藝術與人文的課程。談到藝術,最容易了解的應該是音樂、美術、舞蹈等類的課;談到人文,就想到小說、經論或宗教。對於一向五音不全化畫塗鴉的我,常常擔心因為<藝術>修為不夠,而懷疑是否能做成一個好的醫師;而且愧為醫學教育者,更擔心自己沒能帶好醫學生的藝術與人文素養。


承好友石曜堂教授賜贈一本<向梅約學管理—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的三贏哲學>一書(作者L.L. Berry及K.D. Seltman,譯者陳琇玲;台北:麥格羅希爾公司2008出版),唸到梅約醫學中心總裁丹尼斯‧寇蒂斯(Denis Cortese)的一段話:「最優秀的醫師…既是工程師也是藝術家。工程師察覺問題並用技術來解決問題。…藝術家傾聽病患…的感受,也瞭解在工程師再也幫不上忙時,他會協助病患和家屬安度臨終時期。」他為什麼會選擇醫療行業?是因為醫師包括了科學家與藝術家的特質,科學面是如何治好疾病,藝術面是當發現病人無法治好無法救回時,該如何協助病人安詳度過最後的時程。


兩千多年前希臘醫聖希柏克拉底就說過,醫學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時治癒,常常解除痛苦,經常安慰病人)。<治癒>應該就是寇蒂斯醫師說的工程師或科學家的層面,<解除痛苦>需要科學也需要藝術面的介入,而<安慰>病人及家屬,主要的就要靠藝術面了。


曾任台大醫院家醫科主任的陳慶餘教授,在1995年接下我拜託的緩和醫療病房的重任時,告訴我:「家醫科照顧病人是從子宮到墳墓(from womb to tomb),安寧療護正是接近墳墓的這一段的照顧。」令我時常感動。


以往醫學只注重如何發展高科技的技術與設備,努力治好或搶救病人,而當疾病進展到末期,接近墳墓的這一段時,醫師們因為束手無策,而逃離了病人。醫學也避免教育或探討這一段。安寧緩和醫療的興起,正是彌補了高科技醫療的缺陷,一方面要用盡各種醫學的技術,解除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透過對身體、心理、社會乃至靈性等全人的關懷,展現醫學的藝術面,積極安慰病人與家屬,協助病人安詳的走向墳墓。


在國內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十幾年中,最大的障礙是醫師的不肯放棄與奮戰到底的情操。很感動的是發現我在台大醫院的老同事與學生,從事多年加護病房搶救病人的外科醫師柯文哲醫師和黃勝堅醫師也產生了<藝術面的情操>,積極的在加護病房領域推動安寧緩和的理念。


深盼各個領域的醫療工作者,尤其是從事癌症診療與急診照顧的醫師,在繼續從事醫療這個行業時,能以科學面努力搶救病人,以藝術面努力協助病人安詳度過最後的挑戰。安詳往生是很多宗教所期待的重要人權。(本文收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