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溝通:喚回醫師的特質

2023-10-25
分享

病人抱怨:「為什麼醫師不聽我的話?」「我的醫師不跟我講話。」「醫師只想多開檢驗單。」「醫師只對著他的電腦講話。」這樣的抱怨,不但出現在台灣,也出現在美國!到底是哪裏出錯了?看看門診病歷,常常只見診斷病名、檢驗單及藥單,不見病情的交代。醫師真的那麼忙碌,忙到沒時間問病史及作基本的身體檢查嗎?忙到沒時間聽聽病人的心聲嗎?


醫療是高度人與人接觸的行業,診療的第一步就是問病史。中醫說「望聞問切」,「聞與問」就是現代醫學的「問病史」(history taking),「望與切」就是「身體檢查」(physical examinations)。古代御醫給皇太后看病,不能看到皇太后,只有靠向宮女問病史,來達成診斷。難道現代醫師就忘了病史與體檢的重要,不必與病人溝通,只要抽血驗尿作CT/MRI就可以了嗎?


醫病的詳細溝通,不但是達成正確診斷的第一要件,而且也是減少誤會,避免醫療糾紛的重要環節。仔細傾聽病人的心聲,化解病人的疑惑,除了可以獲得診斷的訊息根據,也可以達成很多治療的功效。醫師提供病人聽得懂的醫學資訊,協助病人達成最好的抉擇,來進行醫療的處置,是現代醫學倫理及法律所強調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要做醫師的第一特質,應該就是喜歡接觸人,喜歡幫助人,而醫療行業的第一特質就是要多與人溝通。怎可因為病人多了,就忽略了溝通的第一要務。病人追求名醫,看到門庭若市的醫師就趨之若鶩,反而使原本看病很仔細的良醫,被迫一個門診要看50或100名病患,在一診3小時中(180分鐘)醫師只好2分鐘打發一名病人,哪還有時間傾聽病人的敘述或抱怨?


我期待健保能夠提昇醫師診療費加倍或三倍,限制醫師一診只能看30名病人,至少平均還可給每位病人6分鐘的時間。更期待,病人專找每診少於30名病人的醫師,不要掛號超過50名的醫師,絕對不宜找掛號100名的名醫看病。讓醫病關係回歸到原來應該有的親切互動,詳細溝通的舊時代。


醫師關愛病人,病人信任醫師。病人詳細有條理的敘述病情,醫師耐心的傾聽,仔細的詢問。才能找出疾病的癥結,然後經過細心詳細的身體檢查,確定診斷的方向。最後選擇適當的檢驗,完成正確的診斷。根據正確的診斷,選擇治療處置的方案,與病人分析各種處置方案的優缺點、好處與危險,最後由病人選定對他最有利的處置方法,醫師據以執行。如果病人無法確定抉擇時,醫師可以提供病歷資料,協助病人尋求另一位醫師的第二意見。醫師也可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讓病人知道如果是醫師本人或親人生病時,醫師會作何選擇,提供病人參考。這可能是最好的溝通。                                   
                                             (本文登錄於http://profrcchenmd.blogspot.com)